新闻•产经资讯河南新乡讯(谢文正 王庆杰)新时期,在众多“诗意语文”、“阳光语文”、“本色语文”的语文教育列车“编组”中,我更激赏金树培先生作为列车长开出的更凸显语文教育生态本真、驰骋在辽阔教育原野之上的“绿色语文快车”。
没读过中学,凭着深厚的自学功底儿,1977 年以优异成绩被某师范院校录取的金树培先生,其高考“奇迹”一度震动乡野。先后教过小学、中学、中师、大学,退休后又回到小学任教的金树培先生,更是把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万水千山走遍”,其教学生涯的全程性、丰富性与独特性,更是别人很难复制的教育“奇迹”。这段一般人难以拥有的教育生命历程,树培先生对教育生态冷暖自知的切肤之感,对语文教育教学细致入微的整体洞察,全都积累成了他宝贵的教育财富,也铸造成了他今日直指语文教育鹄的、精准发力、精良施策的利剑鸣镝。这些年,开启“高参小”“绿色语文快车”实验项目教学与研究的树培先生,带领团队,在“鲸吞大阅读”、“黄金大记诵”、“种诗与诗教”的腾挪跌宕中,冠名以“绿色语文”的快车呼啸开出。
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从教育生态学看,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语文永远都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株青翠欲滴、远离尘嚣对生命阳光遮蔽的“绿色植物”。它“顺木之天”,根扎于孩子们的心灵沃土,展叶于孩子们澄明耀眼的心空,喷花于孩子们“思无邪”的生命枝头,蓊郁于孩子们拔节生长的生命时空。王国维把“美育”界定为“心育”,显然,金树培先生也是把“绿色”作为语文“心育”的核心理念。
近些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一直呼吁语文教师应当把“帮助孩子珍藏童年”作为极重要的教育使命。长期以来,在“帮助孩子珍藏童年”方面,作为重中之重的语文教育却乏善可陈,往往在“越俎代庖”的“过度关爱”中耗竭了儿童的情趣,在条条框框中窄化了童年的视野,甚至出现了一代孩子们童年的集体失忆。“教育如天,语文是地”(王尚文)。金树培先生及团队的“绿语快”项目实践,不是自筑篱笆墙,建构一处孤芳自赏的语文教育“后花园”,而是释放孩子们的天性,绽放孩子们的灵性,珍藏孩子们的诗性,在“写着玩儿”的生命原野中,培植了一片如陶继新先生所言的“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回归到本真状态”的绿色原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阅读由金树培先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着玩儿·惊艳集》书系,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在诸多经过语文老师精心打磨、刻意拔高、规范有余而生气不足,由大量情感色素与文化激素充斥的所谓优秀“范文”中,我更喜欢阅读这些撒欢奔跑在“绿语”田野上,童声叮当、童心灼灼的孩子们在“写着玩儿”的自由心态中所推出的一本本发自内心、出乎真情、泉水般清澈、露珠般晶莹的“惊艳集”。
潘新和教授认为当前“写作愁的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自我”。金树培先生主编的“惊艳集”书系,不是惯常经过精心修剪而中规中矩刻意“给别人看”的“优秀作文选”;也不是按照应试套路刻意仿造出“给考生看”的模板范文,而是尊重学生原创自由、呈现学生生命本色,袒露学生真情实感“给自己看的”的“生命写意”,是把写作作为“人的原欲”的“人的确证”。故这些学生习作,不是精美裁剪而成,虽然形似而毫无神韵的“绢花”,不是批量复制毫无生命气息的“塑料花”,而是初春雪被下面拱出的嫩黄草芽儿。“爸爸是铅笔/妈妈是笔尖/我是写出来的字”(《爸爸妈妈和我》),是生活崖畔迎风开出的一朵小花儿,“雨点像纤长的手指/点着鲜红的鱼儿/点着淡淡笑的荷花”(《涟漪》),是“池塘生春草”中的“园柳变鸣禽”,是拂晓的朝阳、子夜的素月、初春的花蕾,是清晨百灵枝头跳跃的清脆鸣叫。“写着玩儿”的写作观,去掉了写作的紧箍咒,消除了写作的神秘感,摆脱了写作的恐惧感,填平了写作与生活人为挖掘的鸿沟,让言语表现力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存与发展的“元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要求“语文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认为“‘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为自己取名“金顽童子”的金树培先生,把回归童心作为自己后半生最大的凯旋。他以一颗不老的童心,聊发“少年狂”,“下水”畅游,特别是新近推出的《我也写着玩儿》的“碎金集”,诗词歌赋、书序短论、悼词碑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几乎玩遍了语文的十八般武艺。此乃在广阔的写作田野上,泼一地语文教育躬耕细作的新绿,尤其是其笔下一首首清澈透亮的童诗,映现其未泯的童心,烛照其殷殷的师心。“老顽童”金树培先生,带领着一群“小顽童”玩转了语文,玩活了语文的“一池春水”。
金树培先生的这本《我也写着玩儿》,里面蕴藏的无限语文教育理念,正在春风化雨滋润孩子心灵,吹绿一片语文原野。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写着玩儿”的队伍会越来越大。荣格说:“创造的过程带有女性的特征。”母性十足的语文教育,原野宽厚博大,蓬蓬芳草绿意盎然。金树培先生驾驶这列“绿色语文快车”,必将载着孩子们驰向教育与人生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朱文艳
审 核:马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