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资讯(王三妮 通讯员 段付明 卜福存)安阳市殷都区磊口乡卜居头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村的淮调剧团、社火、响的班在方圆百里就很有名气;改革开放之后,依靠当地的矿山资源,兴办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率先跨入全县小康村先进行列;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养殖业,该村的昌繁养殖基地在安阳市榜上有名;近几年卜居头村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连年获得全市先进。该村全面发展农村新文化,今年三月,又筹建起了一座民俗文化展览馆,这可是一项建设新型农村的新举措。
卜居头村牌坊
带着几份惊喜,带着几份好奇,带着几份疑虑,我们到卜居头村进行寻访调研。
卜居头村位于磊口乡最北部,西与清凉山修定寺塔相望,北与跃进渠分水闸纪念馆相连,东与铜冶镇毗邻。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621户,2212人,耕地1698亩。村两委班子支委5人,村委3人,其中1人兼职。村党总支共有党员72名,下设5个党小组。在深圳设有凯深党支部。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建设富美乡村为目标。抓班子,带队伍;建机制,强措施;调民风,树典型,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整体上台阶。先后获得“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全省卫生村”“安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村党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村”,殷都区“信访稳定”、“网格管理”、“人居环境”先进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比2019年增长30 %。
建强基层堡垒,提升带动能力
卜居头村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红色引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学习领会新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支部形象的树立,提升干部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整体工作质量;通过党员形象的树立,使每个党员呈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时时事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辖区形象的树立,提升广大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坚持以党支部“强”起来、开展活动“新”起来、党员同志“动”起来,党建工作“实”起来为目标,把工作落实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上来。支部书记率先垂范,要求村两委干部做到四个“坚持”。坚持集中办公制度,认真记录台账;坚持全面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公开干部值班表;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评议”制度,办事程序公开透明;坚持党员组织生活考勤制度,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经常与党员谈心,虚心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建立党员微信群,加强相互交流沟通,开展思想教育,形成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做深做细日常工作,党员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加强。
理清工作思路,提升产业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村两委根据本村实际,将昌繁养殖基地承包给个人,租赁费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依托前锦种植合作社的仙人枣项目,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农户务工、种植回收、现金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加大农业投入。投资130万余元,打机井4眼;投资6万余元,硬化渠道1000余米;红跃支渠清淤1250米,保障了农业浇地用水。投资12万,拓宽农田道路15公里。争取上级资金,对东西两个水库进行硬化修建。今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村西水库养鱼项目、村东水库水上乐园项目。
加快运输业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修通了卜居头至清凉山、卜居头至西傍佐南庄的乡村公路,将卜居头通往清池的路拓宽并硬化、绿化、亮化。
新建的游乐园
提升村庄形象,营造招商环境。与交通部门联系,开通了公交车,每小时一趟,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实现了群众多年的夙愿。去年,又投资18万元在村南口建成了造型优美、雄伟壮观的牌坊,站在清池村路口就能看到“卜居头村”四个大字,进一步扩大了卜居头村的知名度。
巩固脱贫户,确保收入稳中有升。今年以来,村支部严格按“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开展工作,对贫困户教育培训,增强内生动力。从贫困户中聘用村级保洁员5人,户均增收400元;聘用公益岗位18人,年均收入6000余元,实现该村20户贫困户全覆盖。
发挥优势,不断增加务工收入。村民张永明、张长明兄弟,继承祖辈聪明能干,勤劳肯干,踏实会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先知先觉,到深圳创业,建起了凯龙建筑加固技术有限公司,带动一大批家庭脱贫致富。到2007年卜居头村在深圳创业人员已达300多人,其中还有8名党员。为了抓好党员素质提高,使在外党员有个家,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县委组织部、乡党委和村支部的支持关怀下,2007年7月凯深党支部正式挂牌成立。到目前共发展新党员8名,推荐积极分子4名。驻深党支部党员人数达20名,该村及周边在深圳务工人员达700余人,年创收2亿多元。很多人在深圳买房买车,年收入几十万,有的达上百万。2020年该村人均收入16000元,较上年增加2600元,在磊口乡16个村遥遥领先。
凯深支部艰苦创业,在创造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投入资金无私支援。2009-2015年,帮扶务工人员资金310万元;2016年,家乡发生特大洪灾,捐款15万元;2017年,为家乡公办幼儿园配套工程捐款26万元;2018年,支援家乡道路建设捐款50余万元;2019年,支持脱贫攻坚销售扶贫产品12万元;发扬孝亲敬老光荣传统,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为村里老年人发放节日礼品合款5万元;2020年支援老年事业发展,捐款6万元。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村总支书记卜卫青把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挂在嘴上,经常讲、反复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文章。
2020年投资60万余元实施饮水管网改造,既解决了群众吃水困难,又节约了水资源。投资5万余元,将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了污水管网。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整治,整修残垣断壁500余米,粉刷墙面两万平米,绘制宣传版画80余幅。安装路灯120余盏。实施空心村治理,平整老院50余户。对湾清路、卜清路、卜铜路两边进行高标准绿化,安装路灯320余盏。
投资70余万元,把村南荒坡臭水沟填埋整修,建成卜居头村第二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和文化大舞台,广场周围墙上绘制党建宣传画,环境优美,整洁卫生,村民把南广场也称之为游乐园。晚上和节假日,来广场散步、健身、跳广场舞、休闲娱乐的村民非常多。
文化大舞台
村委会大门前原来的水池经过治理改造,清淤护岸、加高围墙、增设护栏、封堵排污口,变成了水质干净、清澈见底的养鱼塘。昔日的臭水沟不见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该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全力推进“双替代”工作。户厕改造完成466户;投资6万元建成高标准公厕2座,并安排专人管理,达到了无害化卫生标准。组织专人对村内道路清扫。村里给每户发放垃圾箱,配备保洁员、垃圾车,每天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聚集人文资源,提升乡风文明
卜居头村山水绚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百姓勤劳,民风淳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辈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追源姓氏家族,卜氏家族的第一代始祖卜商,是孔子的72个著名弟子之一,是孔子儒家思想与著作的主要传人和旗手。卒于公元前405年,享年102岁。
卜式是卜氏家族第七代祖先,是继卜商之后卜氏族人中最为显赫的人物。汉武帝下诏拜他为中郎官,爵位与丞相并列。
卜青山是卜氏后裔第五十二代祖先,也是卜居头村卜氏家族第一代先祖。于公元1391年从山东钜境麟山之左(今巨野县独山镇)移民而来,迄今已有630年的历史。明朝正统3年(公元1439年)病故,享年71岁。卒后葬于村西卜家岭。
百年老宅
卜居头是个红色村庄,抗战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有卜宪海、卜天锁、卜五常、卜大发、卜凡保、张明勇;有抗战英雄张明福、卜凡昭;有抗美援朝老兵卜忠生、卜祥仁、卜常生;有修建跃进渠牺牲的爆破英雄张玉生。他先后点放过数百眼大炮,战功卓著。1970年10月5日,在“红旗洞”爆破排险时,不幸遇难,年仅35岁。
卜居头文物古迹众多,最神奇的是村文化广场西侧100米处的飞来石。四块远古巨石,形状奇特,垒放出神入化。尤其是石头上面的石头,如同天外飞跃而来,轻轻地放上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可与黄山飞来石相媲美。在四块巨石旁边,还有三块小巨石。该村将飞来石建围栏,修步梯,形成一个景观点。附近十里八乡来看“飞来石”的人络绎不绝。
出神入化的飞来石
最著名的是三教观音堂,坐落在文化广场西边50米处。该寺庙建于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距今有513年的历史。寺庙坐北朝南,占地220平方米,北殿供奉如来佛、道上老君和孔圣人,因此称三教堂。庙前有稀世古井,庙后有神奇的飞来石,自古以来就是周边村庄善男信女们祈求平安的圣地。
卜居头村的淮调剧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地独树一帜,名气很大。戏班子每逢过年过节或村里面有重大喜庆活动,都要为村民义务演出。
社火,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卜居头村的社火班子在当地延续演出了数百年,上世纪60年代较为盛行。2015年,村上又重新组建起以青少年为主的社火班子,逢年过节,在村里转街道为村民表演。社火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不断,人山人海,村民们喜笑颜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组织了一支吹响班,每逢村民有婚丧嫁娶要事时,吹响班会受聘吹奏,演唱歌曲、戏剧。吹响班不仅在周边乡村演出,还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演出,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2010年村里建起文化广场后,村民们自发地组织了广场舞蹈班。2014年代表磊口乡参加全县广场舞比赛,荣获第三名,从而带动全村中老年朋友都来跳舞。每到晚上,村文化广场成了跳舞的海洋,舞蹈爱好者随着悠扬的乐曲,翩翩起舞,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特别让人感动和赞赏的是,该村于2016年编著出版了长达25.8万字的《卜居头村志》。
该村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行文规范,略古详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详细记录了该村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卜居头村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村志的问世,还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等多重作用,成为教育村民和子孙后代的珍贵史料。
该村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挖掘,率先在全区建立民俗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将百年老宅和“飞来石”“三教堂”等文物古迹连成片,寻根访古,让人们从中感受世事沧桑,感知历史变迁。展览馆陈列的物件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一件旧物,珍藏着一个年代;一张照片,凝固着一段时光。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虽然物在变,人在变,然而老房子、老物件承载的时代印记没有变。
卜居头村民俗文化館大门
多年来,该村坚持不懈对村民开展思想教育。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在全村树立先进典型,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文艺表演、广场舞比赛;每年召开重阳节尊老敬老座谈会,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节约。深入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民品德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该村集图书室、阅览室、书画室、宣传教育室于一体,持续开展“殷都乡风文明大讲堂”活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文化活动创建、文明风尚培育、移风易俗宣传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民俗文化館七间楼房建于1916年
总结卜居头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启示
1.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关键。卜居头村党支部书记卜卫青,2014年10月至今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胸襟宽广,思路清晰,有经济头脑。敢想敢干,办事公道,在两委班子中发挥了主心骨、领头雁的作用,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2.“两委”班子团结是基础。卜居头村两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相互补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使班子内部形成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局面。
3.发挥党员队伍作用是重点。卜居头村建立制度,明确任务,把全村党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群体效应。
4.开展思想教育是前提。创新裁体,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5.发展经济是根本。坚持以群众增收为目的,理清思路,多业并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责任编辑:朱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