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特色农业 城市发展 军民共建 经济论坛 中国韵律 双招双引 爱心连线 环球资讯 中医中药 一带一路 文旅康养 产业政策 县域经济 部委动态 区域经济 应急救援 红色文化 中国汽车 党团建设 数字生活 商企策划 老人康养 社会与法 姓氏文化 智慧工匠 人文风俗 创新.创业 文化文艺 名模台秀 中外文化 非遗传承 艺术.收藏 武术.体育 影视娱乐 名家书画 校园风采 直播 名人访谈 视频 图片 生态中国 网民优评 热点追踪 科技人物 财经人物 公益人物 安全生产 企业与法 企业展秀 营商环境 上市公司 商界精英 品牌中国
II型糖尿病--可防可控的富贵病

新闻·产经资讯2024-06-12 06:20 来源:原创 浏览量:359757


      河南省濮阳县徐镇镇卫生院普内科副主任医师 赵留管



II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胰岛素使用不足或效率降低导致的慢性疾病,常见于成年人,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这种疾病是由遗传,环境因素如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等因素共同导致。往往初期症状轻微,许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或在常规体检中才被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被称为“三多一少”,指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但在发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随病情发展,高血糖症状将更明显,伴随症状包括乏力,易疲劳,乏力,易疲劳,易感冒,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等。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糖尿病临床表现:最典型的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这些典型症状,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升高。其他:代谢紊乱,体内能量不足,多尿失水等,逐渐出现全身虚弱无力,劳动能力减退,精神萎靡不振,且严重多饮水、多尿可扰乱日常生活及睡眠规律,进一步加重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心脑血管、神经、眼部等慢性病变,在急性应急状态下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因此,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对于糖尿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如心脏、肾脏、眼睛、神经等,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年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超过 40 岁、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长期精神紧张等,那么你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此外,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也需要特别关注血糖变化。

 

如何预防糖尿病呢?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

2.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3. 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

4. 预防感染:感染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

 糖尿病治疗:

  

 1.糖尿病教育:

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心理卫生、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血糖检测及自我保健等

2.医学营养治疗:俗称饮食治疗

(1)制定每日总热量: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成人卧床休息状态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105-126kj,轻体力劳动126-146kj,中度体力劳动146-167kj,重体力劳动167kj以上。青少年、孕妇、哺乳、营养不良和消瘦及伴有消耗性疾病时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

(2)营养素热量分配:糖类摄入量通常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食用粗制米、面和一定杂粮,严格限制或避免蔗糖、葡萄糖、蜜糖及其制品(各种糖果、甜糕点、冰激凌等);脂肪的摄入量要严格限制在总热量的20%-30%内;一般糖尿病患者(无肾病及特殊需要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

(3)其他:

食物纤维(谷物、麦片、豆类中含量较多)不被小肠吸收,增加饱腹感,有助于减食减重;还能延缓糖类和脂肪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食盐和饮酒:一般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g,伴有肾病或高血压者应<3g;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3.运动治疗:

能协助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应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天一次或每周5次,活动强度应达到脉率=170-年龄。运动前应仔细检查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即身体的安全性,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制订运动方案;注意运动环境安全;做好低血糖防范准备。

4.口服降糖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1)双胍类: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

(2)磺脲类:现在常用的2代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和格列美脲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4)噻唑烷二酮类: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5)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6)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等

5.胰岛素治疗:按照医嘱使用

6.血糖检测:一般每周测一次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2-3个月一次,或遵医嘱检测。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积极预防和管理,就能够控制血糖,不发生糖尿病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推荐
0.0688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