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资讯河南郑州: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的人生轨迹与新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他的翰墨足迹遍布公益事业的各个角落,他以笔为刃,书写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他以墨为魂,勾勒出人间的温情与大爱。他就是河南省建设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朱鹤崙。这位从郑州走出的书法家,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书法艺术的真谛,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昆仑山下的墨香童年
1949 年 7 月,朱鹤崙出生于郑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与新中国同龄的他,自小就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父亲作为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是他书法启蒙的引路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的书房成为了他最向往的地方。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方砚台,构成了他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父亲常常教导他:“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年幼的朱鹤崙开始临摹碑帖,从楷书的端庄稳重到行书的流畅自然,他在笔墨的世界里不断探索,逐渐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那时的郑州,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写春联、办板报的场景,朱鹤崙总是挤在人群中看得入神。回到家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毛笔,在废旧的报纸上模仿着看到的字迹。小小的他或许还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的经历,正在为他日后的书法人生埋下坚实的伏笔。
国企岁月的笔墨春秋
1969 年,朱鹤崙参加工作,进入郑州农药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在那个讲究 “又红又专” 的年代,他的书法特长很快得到了展现的机会。车间的黑板报、厂里的宣传栏,处处都留下了他工整秀丽的字迹。凭借着这份特长,他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晋升为班长、车间主任,最终成为了厂里的工会主席。
作为工会主席,朱鹤崙深知自己肩负着维护职工权益、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的重任。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国庆节的拔河比赛、猜谜活动,春节的联欢晚会,每一场活动都离不开他的精心策划与筹备。而他的书法,更是成为了这些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亲自为活动书写标语、海报,为获奖职工题写奖状。在他的努力下,厂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职工们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1997 年,他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北戴河全国职工政治思想工作会议,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多年来用心付出的褒奖。
在国企工作的30 年里,朱鹤崙将书法与工作紧密结合,用笔墨书写着对企业的热爱,对职工的关怀。他的书法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成为了连接企业与职工的桥梁,成为了传递正能量的载体。
退休再就业的跨界传奇
1999 年,朱鹤崙从农药厂退休,本以为可以过上悠闲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 应聘到华禹天源企业成为一名水电热力技术工。这一转变,不仅是职业身份的转换,更是人生态度的体现。
在华禹天源,朱鹤崙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很快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然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多才多艺。企业招聘时,他亲自书写招聘广告,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目光,成为了企业的“活招牌”。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然还能用俄语协助企业面试翻译求职者。原来,在初中时期,他曾学习过俄语,虽然时隔多年,但基本的交流能力依然保留。在面试现场,他用俄语与求职者交流,纠正发音重音,展现出了非科班但实用的语言能力,让年轻的应聘者们佩服不已。
在华禹天源工作的13 年里,朱鹤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活到老,学到老” 的真谛。他没有因为年龄而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尝试新的领域,挑战自我。他的书法特长在这里得到了新的诠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成为了服务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公益路上的笔墨温情
退休后的朱鹤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他深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能够传递爱与温暖的力量。2016 年 5 月 24 日,在河南省人民大会堂举办的 “为百名脑瘫儿童献爱心书画义卖” 活动中,他带着自己精心创作的《厚德载物》《大爱无疆》等作品来到现场。
看着那些因为脑瘫而饱受折磨的孩子们,他的心中充满了怜悯与心疼。他在现场挥毫泼墨,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对孩子们的祝福与期望。当他的作品被竞拍成功时,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将拍卖所得的善款全部捐赠给了脑瘫儿童家庭,用实际行动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2017 年 5 月 19 日,河南电视台举办的 “文武决” 爱心公益活动中,朱鹤崙的《家和万事兴》作品以 2 万元的价格拍卖成功。这一次,他将善款全部捐献给了郑州市兰花草残疾人艺术团,用于购买轮椅等助残设备。在捐赠现场,一位残疾人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您的字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生活的希望。”
这些年来,朱鹤崙参加了无数场公益活动,他的足迹遍布郑州的大街小巷,他的书法作品走进了无数个需要帮助的家庭。他用笔墨书写着人间大爱,用行动诠释着一位书法家的社会担当。
翰墨飘香的艺术人生
作为郑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委员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朱鹤崙的书法成就备受认可。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更是被澳门、日本、马来西亚、挪威等地的机构和藏家收藏。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个性,远观磅礴大气,沉雄浑厚,如昆仑山般巍峨耸立;细看匠心独运,融汇百家之长,似黄河水般奔腾不息。无论是《祖国万岁》的豪迈大气,还是《家和万事兴》的温馨祥和,都展现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
在艺术的道路上,朱鹤崙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执着的态度。他不断学习借鉴古人的书法精髓,又勇于创新,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情感。他说:“书法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艺术,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不断地进步与提高。”
不忘初心的党员本色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朱鹤崙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无论是在国企工作期间,还是在退休后的公益事业中,他都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用书法传递着正能量。
在社区里,他常常免费为居民书写春联、福字,用笔墨为大家送去节日的祝福;在学校里,他义务为孩子们教授书法课,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书画院里,他积极组织开展书法交流活动,推动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书法家,我有责任用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做出贡献。只要我还能拿起毛笔,我就会一直写下去,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朱鹤崙的人生,是与笔墨共舞的一生,是与公益同行的一生。从昆仑山下的墨香童年到国企岁月的笔墨春秋,从退休再就业的跨界传奇到公益路上的笔墨温情,他用一支毛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更用一颗赤子之心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依然在翰墨的世界里耕耘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艺术与生命的真谛。
责任编辑:朱文艳
审 核:马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