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资讯
腾龙起凤 甲骨传奇
——张喜成甲骨文书法美学赏析
河出图,洛出书,中国文字以河洛文化为起源,从腾龙起凤的图腾文化到殷商甲骨文六法具备,在摹画自然,阐述数理中,写就千年书法传奇。当代著名书法家张喜成先生,正是立足河洛文化之源,体悟汉唐,精思魏晋,徜徉先秦,叩问商周,写出了一派古穆雄浑,超逸烂漫的甲骨神韵,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高端收藏界的青睐。
张喜成,当代著名书法家,字乐天,玺润,号中原布衣,雪竹堂主。河南新乡人,现居北京,现为中国钓鱼台书画院常务院长、中国甲骨文研究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研究院秘书长等。
张喜成先生受中原文化熏陶,自幼喜爱书法,在融合南北的中原书风影响下,以颜筋柳骨融汇魏晋风流;又上溯两汉先秦,把那种金石气息浓郁的古朴书风,以文人书家的潇洒神韵付诸于笔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在书法的金石气息与书卷气息融合中求索创新,他把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大篆书体作为书法韵律的整体基调,那刀刻斧凿的原始创造,那斑驳沧桑的岁月之痕都在笃厚文脉下自然形成;他又以潇洒古逸的魏晋风度为意趣,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中融入二王的潇洒风神,苏黄的文人风流,傅山王铎的狂娟气象。观张喜成先生的书法,仿佛与一位知识渊博的历史老人对话,那带着中原黄土气息的古朴,那黄河流域的人文之痕,那中原布衣行之旷野,高唱“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之《击壤歌》的雄浑气魄,与书法的古朴融合为一,瞬间穿越时空,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张喜成先生面对烟波浩渺的书法瀚海,以严谨认真的学者风范,对甲骨文书法从文字学、美学层面进行上下求索。他以象形文字造型为本源,深研造字六法,把甲骨文书法与传承千年的文字线条放在同一人文维度下进行思考与创新;把隶书、魏碑、大篆、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美学仪态反向融入甲骨文书法创作中,线条灵动而富于变化,笔墨厚重而古意盎然;在刀笔浑融中,峻骨嶙峋又楚楚风致,写出了甲骨文书法的当代人文气象。这种书风相对罗振玉的古典派更具活力,相对董作宾的原始风格派更具神韵。透过张喜成先生的甲骨文书法,我们看到巧夺天工的人文韵致;看到图腾般的象形文字给人的直观、映射般的美学仪态;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作品的内容,而从字里行间跳跃而出的意象造型的文字,即可感受到中国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人文信息,这正是甲骨文书法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与神秘力量。
隶为篆草,化繁为简;隶草为章,孕育楷书之源;行草书是与中国正书文字并行的一种书体,它随人的性情起伏而呈现笔墨仪态,在精神层面下把书法的情,理,法,趣融为一个有机体,在书如其人的命题下,呈现书法家的真性情。张喜成先生的行草书,在奔放中求跌宕,错落中见洗炼,向往浑朴老辣之境;在一种古拙雅趣中,线条虬曲盘旋,在行云流水中有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之态;既能体现先秦篆籀的古茂雄秀的气势,又有魏晋、唐宋士人风流潇洒、超然于物外的文人风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喜成先生立足教育事业,沉浸翰墨风华;几十年如一日,上下求索于魏晋、两汉、先秦、商周等书法文字变迁的源头;他从大文化、大书法的文化战略思考中,去寻求中国文字书写的数象之理、书风变迁;从而融汇于心,应之以手,开拓一派高古奇秀的书法天地。2014年,被中华民族友好促进会评定为国礼书法家,被社会艺术人才协会评定为高级书法人才,其作品被文化部华夏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收藏。他以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以独到的研究方法为后来者打开甲骨文书写的一扇门径,更是甲骨文书法美学与历代书法之美的融合创新的先驱者,德艺双馨,人书合一。
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喜成先生以文心载道,思接千载,在文化繁荣的新时代,透过3600年的历史云烟,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对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为我们打造中国气派的甲骨文书法天地,影响深远。我们相信,张喜成先生必能以其古穆雄浑的甲骨书风,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在百花齐放的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泽被后学。
责任编辑:朱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