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特色农业 城市发展 军民共建 经济论坛 中国韵律 双招双引 爱心连线 环球资讯 中医中药 一带一路 文旅康养 产业政策 县域经济 部委动态 区域经济 应急救援 红色文化 中国汽车 党团建设 数字生活 商企策划 老人康养 社会与法 姓氏文化 智慧工匠 人文风俗 创新.创业 文化文艺 名模台秀 中外文化 非遗传承 艺术.收藏 武术.体育 影视娱乐 名家书画 校园风采 直播 名人访谈 视频 图片 生态中国 网民优评 热点追踪 科技人物 财经人物 公益人物 安全生产 企业与法 企业展秀 营商环境 上市公司 商界精英 品牌中国
杂粮里炼出“金”

新闻·产经资讯2023-03-09 03:17 来源:原创 浏览量:128972

新闻·产经资讯河南滑县3月9日讯(陈建军 徐淑霞)穿着胶靴,挽着裤腿,裤腿上沾着泥,也许正在手持铁锨给小麦浇返青水?这是见到魏成显之前对他的想象。

举止儒雅,谈吐不俗,思路清晰,农业前景分析的头头是道,更像知识渊博的专家……这是见到魏成显的第一印象。


魏成显今年49岁,是滑县焦虎镇屯集村的新农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这几年,他带领众多农户,靠小杂粮创造了“点土成金”的传奇。

“做梦都没想到,地还是以前的地,现在竟成了遍地‘黄金’。” 村民们常常感慨。 

记者采访魏成显时,他正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现在正是春耕备播农忙时节,你这种粮大户咋这么清闲?”

“喷药有无人机,浇水有自走式喷灌机,机手遥控操作就行了。”魏成显笑答。

合作社自走式喷灌机正在浇地

合作社自走式喷灌机正在浇地

    魏成显的黑麦田里,一簇簇幼苗正在返青,灌溉利器伸出长长的展臂,晶莹的水雾天女散花般洒落在田地,与翠绿的麦苗互相映衬,一幅现代化“春耕图”铺展在眼前。

魏成显(前排右2)陪同濮阳市领导参观种植基地

魏成显(右2)和滑县农业专家查看小麦苗情

“以前靠锄头,现在靠农机,有高科技帮忙,种地省心了,土地“含金量”高了,农忙季节也不耽误外出考察学习谈业务。”魏成显说。

“种地是门大学问。2012年,中央出了很多惠农好政策,要在土地上做文章!”那年,拼搏数年、有了“原始积累”的魏成显对种地动了心,在镇、村大力支持,成立了春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随着五谷杂粮不断“走红”,魏成显看准商机,2016年,流转土地70公顷,开始种杂粮,并注册“思乡愁”商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绿色高效农业种植、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发展,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并以高于市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吸纳周边农户种植订单产品,实现农产品加工规范化和规模化。

荣誉室,“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有机食品认证基地”“河南省优秀涉农示范单位”“残疾人扶贫基地”“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等牌匾满满当当;农耕文化体验园,传统农耕器具应有尽有,释放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展厅内,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杂粮即将发往各地;车间内,工人们忙着贴签、包装,赶制订单。

“我们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工人们经常加班加点。”合作社会计董志红说。 

“不用出村,来这儿打打包、分分类,月收入四五千元,也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魏艳敏说。

杂粮种植通过合作社规模化管理和农资环节的成本降低,每亩地节约近成本10%,加上高于市场价回收年亩收入比普通作物平均高出450元。 

“省心不说,还能到合作社打工,再挣一份收入。”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段书佩,将10来亩地流转后,非常开心。

流转后的大田,打破了原本小块耕地的界垄,为大规模应用机械创造了更好条件。合作社相继有了大型收割机、无人机等新型农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站在田间,指尖轻触,无人植保机腾空飞起……

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几十年,魏成显对如何种地了如指掌,但他不满足,不断学习,不断精进,一有机会就参加培训,如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在江西凤凰村培训基地联合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

如今,魏成显已辐射带动5个合作社、数千户农民、1万余公顷土地,平均每年让这些土地增收6750万以上。 

 “国家不断释放出重农抓粮信号,让我们底气更足,咱靠好政策挑上了‘金扁担’,以后更要有大作为、大担当,继续开创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新路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土地‘含金量’更高。”谈及今后打算,魏成显说。

责任编辑:朱文艳

审    核:马荫超

相关推荐
0.097645s